为何希特勒直至战败也不动用驻扎挪威的40万德军?原因何在?
来源:leyu乐鱼全站官网    发布时间:2025-09-11 08:41:07

产品详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一场冲突,其中德国作为参战的核心国家之一,其军事部署和战略决策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1940年,德国占领了挪威,并在该国驻扎了约40万士兵。然而,直至1945年德国投降,这支庞大的军队始终未曾调回本土或投入其他重要战线。如此不寻常的军事部署,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本土防线日渐薄弱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何依然固守挪威,未能动用这支力量?

  挪威在二战中的战略价值无可替代,可能正是希特勒始终未撤军的关键原因之一。1940年4月9日,德国发起了代号“威瑟演习”的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挪威。这一军事行动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首先,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港对德国至关重要,这里是德国获取瑞典铁矿石的唯一通道。瑞典基律纳地区的铁矿石是德国军工生产的基础,这些高品质的铁矿石成为了德国武器制造的支柱。据统计,战时德国每年从瑞典进口约900万吨铁矿石,占其总需求的40%以上。尤其在冬季,波罗的海结冰无法通航,纳尔维克港成为唯一不受季节影响的运输路线。通过这条通道,铁矿石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用于钢铁生产,支撑着德国的坦克、飞机、火炮等战争物资的制造。如果失去了挪威,德国的工业生产将遭受致命打击。

  除此之外,挪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德国海军的理想基地。挪威的海岸线极为漫长,且峡湾众多,为德国的U型潜艇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所。通过从挪威出发,德国的潜艇能够高效地袭击盟军的运输船队,切断英国的补给线年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战役中沉没了大量盟军船只,挪威的海军基地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到1944年,德国海军力量大幅衰退,但挪威仍然是其海上作战的重要支点。希特勒显然不愿轻易放弃这个基地,以免削弱德国的海上抵抗能力。

  另外,挪威也是德国防线的一部分。希特勒担心盟军可能在挪威发动登陆,开辟北欧战线,从而威胁德国北部甚至波罗的海的安全。在历史上,盟军确实曾多次对挪威进行突袭。例如,1941年的洛福滕群岛行动和1943年对维莫克重水工厂的破坏,均让德国对挪威的防御保持高度警觉。希特勒可能认为,保留大量驻军是一种预防的方法,能够应对潜在的盟军入侵。

  然而,尽管挪威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战争进入后期,德国的处境愈发严峻,单纯的战略考虑似乎不足以解释为何不调整军队部署。尤其是面对盟军在海空力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挪威的驻军成了德国无法调动的“死角”。

  从1943年开始,盟军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建立了强大的海空优势,德国的海军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的联合舰队在北海实施了严密封锁。德国海军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惨重,1943年“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在北角海战中被击沉,1945年“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则在挪威被英国轰炸机摧毁。到1945年,德国海军仅剩少量的小型舰艇,就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海上撤离。若要将40万士兵撤回本土,至少需要数百艘船只,而这些船只在盟军潜艇和战舰的威胁下就没有生还的可能。

  不仅海上运输几乎没办法完成,盟军的空中力量也在不断施压。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已覆盖从挪威到德国的航线。任何试图撤退的船只或部队,都可能在空中被盟军击毁。例如,1944年盟军对德国港口城市基尔的轰炸行动就展现了巨大的破坏力。如果德军在此时试图从挪威撤军,损失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考虑到海空封锁,陆上运输成为另一种可能的撤军方式。然而,挪威到德国的陆路一定要经过瑞典,而瑞典在战争期间从始至终保持中立,显然不会允许德国军队通过。此外,即便瑞典同意,挪威崎岖的山地地形和有限的铁路网络也使得如此大规模的撤退成为不可能。更何况,盟军的飞机随时有可能轰炸这些陆上运输线。

  最终,挪威的40万德军在盟军的重重封锁和德国本土防线日益崩溃的情况下,实际上被困在了挪威。希特勒或许也明白这一现实,因此未下令撤军,但这背后的原因不单单是军事上的考量。

  希特勒的个性和决策风格在这一问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战争后期,希特勒的判断愈加脱离现实,这种非理性直接影响了挪威驻军的命运。希特勒奉行“绝不撤退”的军事原则,认为放弃任何占领区都是软弱的表现。这一观念在东线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挪威问题上,希特勒同样固执己见,他甚至在1942年下达了指令,强调挪威是“大战略的一部分”,必须不顾一切代价保住。

  他对挪威的执念几乎能够说是偏执的。希特勒将挪威视为“雅利安种族的发源地之一”,认为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无法替代。在他的眼中,放弃挪威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意识形态上的妥协。甚至在1945年,他还幻想挪威将成为德国最后的防线,尽管这种想法已完全脱离现实。

  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希特勒退守柏林地堡,依赖地图指挥作战。此时的他不再根据实际的前线情况做出决策,而是通过你自己幻想的“胜利之路”作出决策。他曾计划通过挪威的部队发起反攻,或将其作为与盟军谈判的筹码。然而,随着德国全境被包围,这些计划始终未能实施,挪威的40万驻军因此被抛弃在战略的边缘。

  历史学家伊恩·克肖在《终结:1944-1945年间希特勒德国的抗争与毁灭》中指出,希特勒对挪威的执念让他的将领们感到束手无策。尽管一些高级军官曾建议撤回部队,但希特勒始终未做出回应。这种个人意志凌驾于军事理性之上的做法,最后导致了德国巨大的资源浪费。

  驻扎在挪威的德军并非德国最精锐的部队。大部分士兵都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斗人员,许多士兵年纪较大,或者是伤愈归队的人员,甚至包括不适合前线作战的士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占领秩序和防御盟军的小规模袭击,缺乏在激烈战斗中生死存亡的经验。相比于东线的精锐装甲师和西线的党卫军,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明显较弱。

  此外,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的工业生产已难以满足前线的需求,挪威的驻军大多装备老旧,缺乏现代化的重型武器和坦克